玩具有问题 后果很严重

2018-10-31 10:12:10 胡立彪 171

随着西方万圣节的到来,玩具市场一时火爆。但有媒体调查发现,热销的应节玩具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万圣节最重要道具之一的面具玩具问题最多。有不少价格便宜的胶质面具,设计不合理,与人的脸部很难贴合,一旦佩戴不正,视线易受阻挡。而在面具的口鼻位置,部分产品的开口较小,甚至没有开口,影响呼吸,戴久了会憋气难受。此类产品大多材质很差,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从外包装看,有些玩具没有商标,也没有成份说明、安全指引、厂名地址等信息,3C标志就更是难得一见了。要知道,3C认证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它是中国政府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目前玩具产品已经纳入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这就意味着,玩具产品必须要达到相关安全要求,并在产品上加贴3C标志。

若最基本的3C认证标志都没有,那这样的玩具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近期有医院不断收诊一些皮肤过敏的儿童,医生查问病因发现,这些病例多是戴玩偶面具后出现病症的。而且,之前曾有媒体报道,目前市场上一些儿童玩具被查出邻苯二甲酸酯超标。这是一种有毒物质,未成年人过量摄入会对肝脏产生伤害,还可能会导致性早熟。

这些问题已经足够令人担忧,但毕竟都是可感可触的物质问题,影响也只在身体健康层面,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若再往深里扒,触及文化精神层面,玩具产品的问题就更无法让人放心了。

万圣节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人近些年引进之后渐渐火起来,也带火了这个时段的玩具市场,然而,由于国内不具有万圣节的文化背景,国人过节只停留在表面模仿,甚至片面渲染恐怖氛围、夸大刺激效果,这使得与其相应的玩具也多走怪异路线,甚至带有整蛊特色,有些做过了就会出现问题。

事实上,不光万圣节的应节玩具,日常玩具产品也有许多走另类路线,把握不好尺度,容易产生负面社会效果。比如凸显暴虐特征的猛兽鬼怪玩具、教人施法咒害他人的巫毒玩具、具有一定攻击性(可以刺痛人、电击人等)功能的玩具等,这类玩具不走寻常路,几乎成为时下玩具市场一种新时尚。这些玩具对于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处于不稳定期的儿童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危害。

上述玩具大多是基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恶意乐趣本性,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恶作剧取乐。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恶作剧频繁针对某一个孩子,可能会令这个孩子失去安全感,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与不信任。这种心理阴影,严重时甚至产生焦虑或抑郁,这个时候,恶作剧或许就上升为了校园欺凌。当然,恶作剧所可能带来的伤害是双向的,不仅被整蛊的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整蛊者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学家分析认为,恶作剧者往往有着操控与攻击欲望,存在虚荣心和逞强好胜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心智的不成熟。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控制和收敛,很可能会向道德层面发展,形成追求恶意结果以求心理满足的潜意识,小恶多积而终成大恶。

越来越多的案例和相关研究,正在逐渐把另类玩具的负面作用呈露出来。一些学者因此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对儿童玩具加强管理,还少年儿童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然而,不良玩具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从市场上逐渐消失,相反,这些玩具却一天天花样翻新,似乎日渐增多了。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我国虽然对玩具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但仅局限在质量和安全层面,对玩具所承载的精神内容却没有相关标准和法规来规范和保障,这就使得相关部门在查处此类危害儿童心理健康的玩具时缺乏依据,不好把握尺度;另一方面在于,包括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在内的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关心不够,或者说存在误区,缺乏对儿童玩具之于儿童身心成长影响的科学认识,加之当下生活富裕,即使是普通家庭也能承担得起儿童玩具的支出,对市面所售玩具毫无鉴别,孩子有求必应,这也会助长不良玩具行市。

玩具有问题,后果很严重。儿童玩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症结不在儿童,而在于生产、监管和(为儿童)购买玩具的成人。这个市场要想从根本上得到净化和规范,还有赖于监管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来,严格监管。同时,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应该加强自律意识,为儿童们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玩具产品。而作为家长(或监护人)也要改变观念,做到科学、正确地认识、教育培养孩子的同时,还要科学正确地认识、购买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