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振兴实体经济”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质量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主攻方向”

2019-01-07 09:19:45 来源:中国质量报 159

从“振兴实体经济”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质量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主攻方向”


胡国林 摄

从“振兴实体经济”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质量时代”到“品质革命”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时,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包括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等一系列措施。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大之后的首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首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时,首个任务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9年的经济工作时,首个任务变成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包括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等举措。

“这说明制造业是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知名质量专家、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蒋家东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3年聚焦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反映出中央对质量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显示制造业质量发展仍未取得实质性成效,质量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提高产品质量仍然任重道远。

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把实体经济(制造业)的质量提升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强化质量监督,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2018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也是全国两会首次提出“品质革命”一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而要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就应该找到影响发展的问题所在。就制造业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另一个是通过质量提升实现转型升级。而实际上,包括科技创新也最终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质量,才能转化成消费者的购买和企业真实的利润。因而,提升质量无论是对实体经济,还是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说。

从新常态到新时代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自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而随着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更加复杂不变的新时期,党中央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判断和部署,其中比较关键的3组词汇就是: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质量在经济工作中,一直是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提升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设计到生产,都能够做到基于质量标准;从领导到员工,都有重视质量的意识和做法,无论对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来说,国家的质量形象都至关重要。”深圳大学中国质量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伟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不仅提出了“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还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9大特征,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9大要点,“质量”成为关键词。“从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型竞争、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质量效率型、经济发展质量到投资质量、培训质量、有质量的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等,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中的鲜明质量特征,更是强调了质量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温德成说。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一个新词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年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自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升供给质量也成为我国质量提升的“主战场”。

从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党和国家各类重要会议的主题词,而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要推进整个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回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个大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因为约束中国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企业缺乏从供给侧主动追求质量的强大内生动力。造成这一问题除了企业自身的主体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约束,没有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还没有真正发挥对产品质量优胜劣汰的决定性作用。”程虹表示,要让竞争政策发挥基础性作用,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感到不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就得不到真正的销售和利润,这样才能够约束和激励企业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要进一步改革政府对企业质量的治理方式,驱使企业真正面向市场来确定自己的质量标准,以满足和创造市场的需求作为质量的根本动力;政府要聚焦质量安全的监管,高悬安全利剑,真正把安全作为政府质量监管的主旋律和主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也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而高速增长阶段的转变,其实也与中国经济近些年增速持续放缓密不可分。”知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在增长目标选择时就会面临“速度和质量谁服从谁”的问题,以往是速度优先,其他指标服从速度指标,现在要转向质量优先,质量指标决定速度。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原国务院参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纲看来,质量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用全球视野,把握发展脉搏,以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科学理论、体制机制、法治体系和制度政策等。

“无论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还是建设质量强国,产品与服务质量都是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长河中,以当时的标准判断,高质量都是那些经济强国的基本特征之一。”蒋家东表示,只有踏踏实实地把质量发展好,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便利地购买、消费和使用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使高质量成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显著标签,质量强国建设才可以真正称得上取得了成效,我国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也才有了与国家经济实力相称的水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才真正具备了坚实的质量基础。